金融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在創新與規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局之年,更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對于推動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什么?歐美銀行業危機下中國金融業能從中吸取到哪些經驗教訓?在4月4日召開的2023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與會嘉賓圍繞相關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金融穩定備受關注
“厘清政策框架,重點是厘清相關政策的首要目標和政策工具?!北本┙鹑诒O管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文紅表示,“與金融業相關的主要有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穩定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又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彼M一步分析稱,各國通常將貨幣政策目標設定為控制通貨膨脹、保持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財政政策的目標則是通過改變財政收入和支出來影響社會總需求,進而促進或者減緩經濟增長,并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在她看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具有“逆風向調整”特征,能通過降低實體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而緩解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促進金融穩定目標的實現。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認為,從國內來看,現在我們面臨雙重壓力:一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二是推動經濟的增長,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皬慕鹑诘慕嵌葋砜?,這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彼硎?,明確金融改革的重點、目標、方向非常重要。
對此,吳曉求也為金融改革劃出了重點:一是大力改善中國金融的功能;二是著力調整金融結構,包括資產結構、工具和產品的結構以及金融機構的結構。“我們的金融功能仍需完善,要有效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要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的產業升級迭代。”他認為,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迭代是現代化的基石,為此,金融必須推動基于科技進步的產業升級迭代。要通過金融結構的改善,推動金融功能的轉型。
具體來看,吳曉求認為市場化、國際化是改革的方向,并強調“業態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安煌娜谫Y需求,不同周期的企業也有不同的資本結構的要求,金融業態要多樣,它可能有新風險,但是克服了傳統風險,服務效率會更高?!彼J為,在推動金融業態多樣性的同時,既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又要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歐美銀行業危機外溢影響有限
在本次年會上,多位嘉賓談及近期市場頗為關注的歐美銀行業震蕩及其對中國市場的啟示。
“今年海外的金融震蕩反襯出了中國金融的穩健性,尤其是中國過去5年加強金融監管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本次全球銀行業的震蕩對中國銀行體系的傳導相當有限。”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中國銀行業的海外資產占比只有2%,且平均資本充足率相當可觀,加之銀行業短期融資成本上行壓力比較可控、中國貨幣政策工具和空間比較充裕,凸顯了中國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效,在全球金融震蕩中顯現出正面的積極意義。
不過,邢自強也提示,從中長期來看,中小銀行與地方隱性債務的關聯比較高,未來資產質量的問題值得高度關注,中國需要加快研究在下一階段金融改革的過程中,特別要推動發揮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作用,幫助解決地方債務、養老、醫保等方面的可持續性問題。
在邢自強看來,美國本輪金融震蕩、信貸收縮會造成經濟下滑,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其金融資源配置模式。“美國銀行業危機固然反映了過去十幾年的低利率、寬松貨幣環境,一旦因為通脹中樞改變而逆轉,對其金融行業模式的沖擊。但是也要看到,在這個過程中,過去十幾年其市場化金融資源的配置還是起到了提高生產率的作用,特別是近期涌現出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亮點。因此,尊重市場,不過度監管,也是美國私人部門創新源源不竭的保證因素之一?!彼硎?。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經濟主管朱海斌表示,硅谷銀行和瑞信的問題業務均曾經是金融創新業務。金融創新的發展初期通常對應相對比較寬松的監管環境,但一旦監管長期滯后,金融創新又往往會引發金融體系危機。理想的情況是,建立科學、比較穩定可預期的監管框架。
此外,朱海斌還提到,要穩妥處理好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平衡的問題以及宏觀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平衡問題。他表示,宏觀審慎最核心的兩條,一是逆周期,二是對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重點監管,就是通常所說的抓大放小。“從這次美國的金融市場動蕩來看,對于中小銀行也要堅持基本的風險管理和監管標準。就中國的實踐而言,對中小銀行早監管、風險早預防的制度安排是值得稱道的,也是下一步要堅持的。”朱海斌認為。
李文紅也在發言中談到了宏觀審慎監管在實踐中的注意事項。“宏觀經濟政策與金融穩定政策,尤其是與金融穩定政策框架中的宏觀審慎監管,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分屬于不同的政策框架,是相互獨立、并行的概念,可以相互補充和促進,但難以相互替代。”她認為,在實施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應當關注和分析該項政策可能會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穩定產生的影響;在實施金融穩定政策,尤其是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時,監管當局也應當關注和分析該項政策可能會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的影響,力爭實現互相增強和彼此促進的政策效果。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