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運城黨組織
來源:學習時報
運城是山西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黨組織始建于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時期,運城一度是山西黨的發展斗爭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通往延安革命圣地的重要咽喉和交通要道,特別是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運城人民為晉南戰役、運城攻堅戰,支援陜北解放區,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僅新中國成立前,為民主革命壯烈犧牲的英雄兒女就達6100余人。
星星之火——運城黨組織的創建(大革命時期)
1925年冬,響應黨中央“趕快擴大我們的組織”“擴大黨員數量”的指示,運城籍早期共產黨員王鴻鈞(臨猗人)、鄧國棟(河津人)、楊振鐸(芮城人)、王占京(萬泉人)、李子和(夏縣人)等回到家鄉開展建黨工作。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執委書記崔鋤人(河北人)、組織部長王鴻鈞在駐運城的山西省立二中建立運城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支部——中共運城支部,書記為祁金蘭,黨員4人(祁金蘭、王月春、馮彥俊、喬子甲)。同年7月,中共河東支部干事會成立,協調和領導省立二中支部(中共運城支部的改稱)以及駐運城的省立二師支部、中共鹽池支部,共有黨員26人。
隨后,運城各縣的建黨活動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1927年7月,運城地區第一個中共縣委——中共安邑縣委成立。至此,全區共建立了13個黨的支部,1個中共縣委,黨員發展到92人。黨組織的活動也不斷深入,除了組織學生集會游行給“滬案援助會”募捐800塊銀圓外,還組織發動安邑縣農民的反貪官運動、新絳大益成紗廠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的罷工斗爭以及夏縣的反“征糧滯納罰金”運動等等,每次運動都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加,擴大了運城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
曲折歷程——河東特委的誕生及發展(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國共合作破裂,中共黨組織遭到破壞,黨中央號召各地黨組織開展武裝斗爭。為了統一領導河東地區的武裝暴動,1928年6月,山西臨時省委在夏縣堆云洞召開會議,成立中共河東特委(書記馮彥俊),這是運城第一個全區性的黨組織,即運城市委的前身。在特委的領導下,黨員人數一度發展到119人。
之后,因形勢發生變化,山西黨組織和運城黨組織均遭到破壞,山西省委改為山西特委,劃歸順直省委領導。運城黨組織被捕18人,全區有組織關系的黨員僅有20余人,河東特委改為河東特別支部。
事實上,土地革命戰爭10年,運城黨組織隨著山西黨組織的破壞、恢復,再破壞、再恢復而不斷發生變化,先后經歷了河東特委、河東特別支部、河東中心縣委,再到河東特委、河東中心縣委等時期,在曲折中發展,黨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1934年初到1937年,河東黨組織與上級失去聯系,但黨組織一直在嘉康杰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在絳縣華山廟組建運城第一支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武裝——絳縣紅軍游擊隊;1936年春,為策應紅軍東征,在中條山成立紅軍晉南游擊隊,開展武裝暴動;此外還組織平陸奪槍、稷王山暴動(未遂)等等,這些斗爭不僅錘煉了運城黨員,還在山西乃至北方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
成長壯大——在擔當民族大任中不斷前行(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9月,閆子祥受中共山西工委委派,到運城組建中共河東工委(后改為河東特委),恢復和建立了13個縣(市)委,1個特支和5個支部。
1938年3月運城淪陷后,河東特委所屬同蒲鐵路以西以北各縣劃歸中共鄉吉特委,鐵路以東以南各縣劃歸中共晉豫特委。1939年10月,為應對國民黨的反共高潮,我黨在中條山地區成立中條地委,晉豫特委所屬運城各縣歸中條地委領導。十二月事變(1939年)閻錫山在山西打響反共第一槍,我黨在中條地區已暴露身份的黨員轉移到晉東南,留下的堅持做隱蔽工作。
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后,國民黨勢力退出中條山地區,中共中央要求開辟中條山抗日根據地,晉豫區黨委決定將中條地委一分為二,建立條西地委(后改為太岳五地委)和條東地委。
隨著抗戰形勢發展,中條山根據地不斷擴大,鄉吉特委所屬汾南各縣歸太岳五地委,直到抗日勝利(新絳、稷山、河津仍屬鄉吉特委領導)。
抗戰前期,我黨與國民黨、閻錫山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動員民眾抗日的同時,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運城黨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黨員人數達到1000余人。國民黨軍隊退出中條山地區后,我黨抓住有利時機,在條西地區建立10個縣委,成立五專署,先后組建9個抗日縣政府,發展了5支抗日游擊隊和各縣游擊支隊,縣長兼任各縣游擊支隊長,在本縣與日軍開展游擊戰。建立起中條山根據地,堅持敵后游擊斗爭,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運城貢獻。
走向成熟——開始新的征程(解放戰爭時期)
這一時期,運城市位于晉綏、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結合部,其組織演變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1945年12月,太岳五地委改為太岳三地委,全區黨員4071人。
臨汾解放(1948年5月)后,晉南解放區連成一片,為支援全國解放,太岳三地委劃歸晉綏,運城除垣曲、絳縣外,分屬晉綏十一地委、晉綏十地委領導。1949年2月,晉綏十一地委和晉綏十地委改為運城地委、新絳地委。
為抽調干部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6月,運城、新絳地委撤銷,所屬各縣劃歸新成立的晉南中心地委(先駐新絳,后駐臨汾)。
1950年1月,運城地委成立,與現轄區基本一致。至此,黨員發展到10647人。
解放戰爭時期,運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爭取山西和全國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運城戰役為人民解放軍的攻堅作戰提供了經驗。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對運城戰役進行評價:“在攻克石家莊、運城……等城市的作戰中學會了攻堅戰術。”運城戰役也是運城人民的支前戰。運城黨組織積極動員人民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僅三打運城,老百姓光支援門板就有17萬塊之多,達到了家家無門板的地步,可以形象地說,運城戰役的勝利是運城人民用門板鋪出來的。解放后,運城黨組織動員廣大群眾支前、青年參戰、干部西進南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48年12月,共動員民工24.43萬人,提供牲口10.55萬頭,萬余名青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近千名干部支援新解放區。
(作者:駱新愛,摘自2020年第1期《黨史文匯》)